農地重金屬污染嚴重 灌溉水源4成底泥超過管制標準
【記者朱淑娟報導2009.5.6】經過廿多年,台灣的鎘米事件還是野火燒不盡、春風吹又生,而且農地重金屬汙染愈來愈複雜,除了鎘,還多了鋅、銅、鎳、鉻。農地汙染不只威脅民眾食的安全,如繼續放任不管汙染下去,未來農地可能連汙染的作物都種不出來。
灌溉渠道4成底泥超過管制標準
為了找出問題,環保署去年從汙染潛勢較高的桃園縣、新竹市、台中縣、彰化縣,選出45條渠道,採樣灌溉水質,發現底泥汙染最嚴重,41%超過標準;農地土壤重金屬18%超過標準;灌溉水質13%超過標準。
灌溉水中重金屬汙染以鋅濃度最高,出現位置以灌溉渠道源頭上游、農地坵塊上游為主。底泥以灌溉渠道源頭上游進水口最高,主要汙染以鎳、鉻、銅、鋅為主。農地土壤則是進水口處汙染較高。
昨(5)日環保署邀請四縣市農田水利會、農委會、環保團體座談,研商如何降低灌溉水源汙染。
失控的灌、排合一
台灣土地分區不明,都市地區住商混亂,鄉村地區農田緊鄰工廠是常有的事。近年來環保署調查後列管的400多公頃汙染農地,發現汙染密集區多半鄰近工廠,且農地位於工業區下游的一定範圍內。
台灣地區灌排渠道複雜、管理單位權責不一,許多地區工廠排放事業廢水的渠道,直接進入農田引水灌溉的渠道。事業廢水的渠道還有眾多渠道來搭排,另還有暗管偷排的廢水,最後都匯流到灌溉渠道。
但問題是,事業廢水的管制標準鬆、灌溉水源的管制標準高,許多灌溉渠道的水已超過灌溉水質標準。台灣河川水量豐枯期差異大,遇到水量大時,重金屬還能被稀釋,但遇到枯水期時無水稀釋,灌溉水中的重金屬濃度就偏高。
灌、排要分離,放流水標準要加嚴
立委黃淑英助理林綠紅認為,如果灌排不能分離,應把放流水的標準加嚴,否則重金屬沉積在農地,再整治都是末端的事。立委林淑芬助理劉惠純表示,各單位應辦協調會密切配合。
地球公民協會研究員蔡卉荀指出,工廠多設在河川中上游,廢水最終都排入下游的農業生產區,但現行法令放流水標準遠低於灌溉水質標準,某些重金屬標準兩者的差異高達20幾倍。
例如銅的管制標準,放流水是3mg/L(毫克/每公升),灌溉水是0.2毫克。鎳的管制標準,放流水1毫克,灌溉水0.2毫克。鉛的管制標準,放流水1毫克,灌溉用水是0.1毫克。
環保署認為,農田水利會應善盡灌溉水把關責任,尤其應加強管理搭排戶。但農田水利會也喊冤,指問題最大的就是搭排戶,理論上要搭排,水利會有權同不同意,但搭排戶是搭在縣市政府主管的渠道,縣市政府未主動告知,水利會很難管理。
河川應有一套科學管理系統
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表示,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管理系統,例如在河川排放口加設衛星定位系統,了解汙染源、水量,各種來源的水最後匯集到那裏要有所說明。如果水利會要同意事業廢水排入灌溉渠道,應先要求符合灌溉水質標準。
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陳建志表示,即使廢水符合放流水標準,但重金屬對水質、底泥有累積性,流域汙染應總量管制。
環保署水保處長陳咸亨承諾,未來將持續檢討並要求改善。
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
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
農地要健康 放流水標準應加嚴
農地要健康 放流水標準應加嚴
【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】因台灣發展形態由農轉工,國土規劃卻未能落實,使灌溉用水與工業排水無法切割,長期污染民生及灌溉用水,造成水質與農地殘留重金屬污染。環保署為解決污染問題,昨天召開研商會議,初步朝嚴加取締方向進行,至於加嚴放流水管制標準則仍須討論。
依水污染防治法現行規定,工業排放廢污水須符合放流水標準並取得許可制,若要排入灌溉渠道則須依水利法規定,經水利主管機關核准後取得許可才能排放,照理說,工業廢水若要排入灌溉渠道,理應符合灌溉水質標準,但現況卻與理想大相逕庭。
據水保處統計,至97年底,因灌溉水污染農地的污染土地累計有466公頃,雖經整治有改善,但至今年4月仍有1百多公頃,不少農地殘留重金屬如銅、鉻、鎳;而灌溉水質超標也所在多有,超標項目除銅、鎳外,還包含鉛。水保處表示,這與台灣地下水接管率未能普及,導致灌、排無法分離相關;部分則是企業接暗管偷排廢水,或閃避稽查排放超過灌排標準的廢水。
然而目前灌溉水質除重金屬污染外,也因產業結構繼續朝向電子及石化產業發展而有巨大變化,如新竹科學園區的廢水即查出有超量VOC(揮發性有機物質),使牡蠣養殖爆發「綠牡蠣事件」;而新竹霄裡溪污染案也因華映、友達兩家面板產業排放廢水,使當地溪流全無生物,並驗出特殊化學物質。
淨竹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聖崇進一步以霄裡溪污染案為例,友達、華映排放的廢水讓當地稻子快速成長,「但只長葉、不長穗」;追查後才發現是因水中的磷過高,「但農委會跟放流水標準都不稽查磷」。林聖崇憂心地說,這會導致土地地力消失、無法吸養份,甚至可能導致重金屬累積。「這些物質未列入傳統放流水排放標準,變成『符合標準卻對人體、食物有害』,很弔詭。」
縱然民間團體認為,要避免工廠排放廢水污染下游農作,「放流水應比照灌溉水質標準」,但水保處認為「有困難,這會變全球最嚴的標準」;水保處說,雖目前台灣對重金屬的管制比國外寬鬆,但與新加坡或中國比對不會差太多。目前希望以加強稽查工廠排放廢水至灌渠為主。
但地球公民協會研究員蔡卉荀認為,新國是食物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、中國污染狀況則非常嚴重,這種比對基準很有問題;以VOC為例,日本或歐盟都有列入管制,台灣應該參考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陳建志建議水保處應做流域總量管制,除針對個別排放源做污染總量排放管制外,也該計算每個流域可承受多少污水總量。
立委黃淑英辦公室也認為,若灌排分離現在不可行,灌溉用水跟排放水標準加嚴是必然趨勢,否則農地污染不會停止,到時候的整治只是後端處理。
新竹縣農田水利會也無奈表示,只要地下水接管不普及,就只能取締排放不合格廢水的廠商。新竹縣農田水利會認為,灌溉標準跟放流水標準的落差是關鍵問題,「應考量污染前端控制加嚴,跟總量管制辦理,不能以最低的放流水標準做管制」。桃園縣農田水利會建議加強夜間、大雨時的稽查機制,並強調「我們根本不想工廠把廢水搭排到灌溉水路」。
因水污問題日趨嚴重,水保處表示,各地方受污染水源若與灌溉、民生用水有急切相關,可將取水需求河段提交環署,將列優先整治對象,並將加強稽查;針對環團與水利會希望加嚴放流水標準的意見也將進行研商。
【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】因台灣發展形態由農轉工,國土規劃卻未能落實,使灌溉用水與工業排水無法切割,長期污染民生及灌溉用水,造成水質與農地殘留重金屬污染。環保署為解決污染問題,昨天召開研商會議,初步朝嚴加取締方向進行,至於加嚴放流水管制標準則仍須討論。
依水污染防治法現行規定,工業排放廢污水須符合放流水標準並取得許可制,若要排入灌溉渠道則須依水利法規定,經水利主管機關核准後取得許可才能排放,照理說,工業廢水若要排入灌溉渠道,理應符合灌溉水質標準,但現況卻與理想大相逕庭。
據水保處統計,至97年底,因灌溉水污染農地的污染土地累計有466公頃,雖經整治有改善,但至今年4月仍有1百多公頃,不少農地殘留重金屬如銅、鉻、鎳;而灌溉水質超標也所在多有,超標項目除銅、鎳外,還包含鉛。水保處表示,這與台灣地下水接管率未能普及,導致灌、排無法分離相關;部分則是企業接暗管偷排廢水,或閃避稽查排放超過灌排標準的廢水。
然而目前灌溉水質除重金屬污染外,也因產業結構繼續朝向電子及石化產業發展而有巨大變化,如新竹科學園區的廢水即查出有超量VOC(揮發性有機物質),使牡蠣養殖爆發「綠牡蠣事件」;而新竹霄裡溪污染案也因華映、友達兩家面板產業排放廢水,使當地溪流全無生物,並驗出特殊化學物質。
淨竹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聖崇進一步以霄裡溪污染案為例,友達、華映排放的廢水讓當地稻子快速成長,「但只長葉、不長穗」;追查後才發現是因水中的磷過高,「但農委會跟放流水標準都不稽查磷」。林聖崇憂心地說,這會導致土地地力消失、無法吸養份,甚至可能導致重金屬累積。「這些物質未列入傳統放流水排放標準,變成『符合標準卻對人體、食物有害』,很弔詭。」
縱然民間團體認為,要避免工廠排放廢水污染下游農作,「放流水應比照灌溉水質標準」,但水保處認為「有困難,這會變全球最嚴的標準」;水保處說,雖目前台灣對重金屬的管制比國外寬鬆,但與新加坡或中國比對不會差太多。目前希望以加強稽查工廠排放廢水至灌渠為主。
但地球公民協會研究員蔡卉荀認為,新國是食物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、中國污染狀況則非常嚴重,這種比對基準很有問題;以VOC為例,日本或歐盟都有列入管制,台灣應該參考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陳建志建議水保處應做流域總量管制,除針對個別排放源做污染總量排放管制外,也該計算每個流域可承受多少污水總量。
立委黃淑英辦公室也認為,若灌排分離現在不可行,灌溉用水跟排放水標準加嚴是必然趨勢,否則農地污染不會停止,到時候的整治只是後端處理。
新竹縣農田水利會也無奈表示,只要地下水接管不普及,就只能取締排放不合格廢水的廠商。新竹縣農田水利會認為,灌溉標準跟放流水標準的落差是關鍵問題,「應考量污染前端控制加嚴,跟總量管制辦理,不能以最低的放流水標準做管制」。桃園縣農田水利會建議加強夜間、大雨時的稽查機制,並強調「我們根本不想工廠把廢水搭排到灌溉水路」。
因水污問題日趨嚴重,水保處表示,各地方受污染水源若與灌溉、民生用水有急切相關,可將取水需求河段提交環署,將列優先整治對象,並將加強稽查;針對環團與水利會希望加嚴放流水標準的意見也將進行研商。
訂閱:
意見 (Atom)